8/06/2007

訪故宮有感

上一次去故宮是國中的時候, 只在門口照照相, 沒有走進去看. 去年看見”Old is New 時尚故宮”的活動及最近博客來故宮授權商品販售, 引起我的注意, 所以趁休假期間實地造訪一趟故宮. 故宮周圍景觀和國中時的印象差不多, 只是正對大門那三棟高聳的住宅大樓很煞風景,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蓋的, 不然這裡也算好山好水, 適合不論從哪裡來的人有個美好的文化之旅!

據說故宮的館藏是全世界排名前幾名的, 只是知名度一直不高, 外國觀光客也不多, 連台灣本地的訪客都少, 在非假日期間恐怕只淪為小學生的戶外教學場所. 畢竟會只爲了參觀故宮來台的遊客不多, 這需要比較成熟的觀光環境做配套.

故宮的主要展覽區在1~3F, B1是紀念品區和候車區(公車和遊覽車等候區), 我從3樓開始逛. 3樓是玉器, 青銅器和多媒體介紹區, 從樓梯走上去會先看見多媒體介紹區, 基於職業因素, 這一區想當然耳要仔細的瞧一瞧.

為了燈光和液晶螢幕的展示效果, 整個房間是暗的. 配合著音樂, 這個展區充滿了遠古時代神秘緩慢的節奏. 門口一台觸控式螢幕的介紹也以黑色為基調做透光效果的動態文字, 與整個空間的氣氛是可以互相融合的. 很多知名建築設計也講求將空間納入整體設計中, 以不著痕跡的手法將設計融入自然環境, 或者也可以說是將自然環境融入設計之中.

配合展區主題, 另外幾台螢幕是介紹青銅器製作方法的動畫. 在英國唸書期間有去大英博物館, 好像沒有類似的設施, 當時因為時間因素, 只參觀埃及館和中國館(想看看他們火燒圓明園時搶走那些東西), 不是很肯定其他館有沒有. 這樣的設施是可以肯定的, 透過這些多媒體輔助介紹, 能幫助參觀者了解更多時空背景, 歷史典故和製作方法, 因為這些資訊光看文物是看不出來的.

以歷史來說, 青銅器展區的文物是最悠久也最陌生的, 以前唸的歷史書只記得有鼎這一項. 而這些奇怪形狀大大小小的"鼎"不知道是什麼用途, 各有我認不出也唸不出的名稱寫在一張小小的牌子上, 短短幾個字的說明又很文言, 一般民眾的文學造詣應該沒這麼好吧! 文字中也沒提到是那一項器具, 做什麼用的? 門口牆上是有酒, 食, 樂, 兵, 量器的說明表, 但這是要考驗我的記憶力進來做對照嗎? 幾位外國觀光客頭上戴著語音導覽器, 不知道是不是有更詳細的說明, 我自以為不是外國人就沒借, 要在一樓入口處借, 我又很懶得再走下去! 以網頁設計語言來看, 這個導覽做的不好, 我不知道現在看的是什麼東西, 說明既不易讀也不易懂, 這一點需要改進! (職業病做祟)

接著參觀玉器, 這一間展區人最多, 都是為了"翠玉白菜"吧! 但是實際看這棵白菜有點失望, 印象中是晶瑩剔透的大白菜, 但真實的卻是很小棵的青江菜, 質地也不是那麼透亮, 所以看照片是不準的. 也可能其實是不錯的, 只是我既存的印象對它期望太高. 我反而喜歡放在後面的"白玉錦荔枝", 是二個苦瓜疊在一起的白玉, 非常精巧細緻, 稱錦荔枝是因為苦瓜之名不雅而另外起名的. 另一個"肉形石"也很巧奪天工, 是玉雕的一塊控肉, 肉皮雕的真是唯妙唯肖, 連毛細孔都做出來了.

2F是從隋唐至宋元明清的陶器瓷器和彫刻工藝展, 這些文物比那些"鼎"好辨認, 茶壺, 花瓶, 碗盤, 筆筒硯臺, 玉器飾品等, 和現代人所用的器皿差異不大, 沒有清楚交代用途的說明文字也無坊, 只標示年代, 材質(陶, 瓷, 玉, 石)和名稱也可以理解. 我喜歡 "明宣德時期 祭紅霽青刻花蓮瓣滷壺一對"是一對深藍與略為深紅的茶壺, 祭紅霽青是二種顏色的形容詞, 古人對器皿和形容詞的命名也很講究, 如果能用這樣的茶壺喝茶會不會更有文化一些?

有一隻宋元時期的"墨玉貓"我也很喜愛, 身體還蜷縮著, 剛抬起頭, 睡眼惺忪的黑色小貓, 模樣很可愛, 如果可以把它複製成公仔收藏有多好呀! 還有幾個像糖果盒大小的"剔紅漆盒". 在這個展區多數是陶器瓷器, 像這樣的大紅漆盒就顯得特別醒目, 故宮網站首頁的紅色雕花圖片就是這種漆盒. 其他還有金彫葫蘆, 象牙彫刻, 橄欖彫刻等做工很細的彫刻, 櫥窗內也有一只放大鏡讓人可以看清楚細部.

這裡看見的是每個時代最精湛的工藝作品, 可以看到它的材質, 色彩和審美觀的演變, 再來是創作者的巧思與手藝, 這些作品如果拿到IF 或 Red Dot這類世界級產品設計獎評比也絲毫不遜色吧! (2F有個咖啡廳可以進去喝茶或喝咖啡, 歇歇腳, 走完2, 3樓腿已經很痠了. 非假日期間很清靜, 沒幾個人, 在這裡看書也很適合.)

1F 是家具書籍繪畫展, 除非對中國書畫有些研究, 不然很難談得上喜不喜愛. "清明上河圖"是最耳熟能詳的, 有個長型觸控螢幕的"清明上河圖"放在1樓中間, 圖中有三個點可以觸發牆上的投影片, 播放圖中人物從碼頭開船, 在街道行走和開啟城門進城的動畫, 畫中人物的生活起居就在眼前活了起來! 這樣的互動效果很能加深訪客的印象, 也是多媒體應用到博物館很好的方式.

"舊"要好好保存, 但是"舊"要用何種方式和"新"接軌, 讓更多新世代的人重新認識"舊"是值得思考的. 很贊同故宮這1, 2年的改變, “Old is New 時尚故宮”相信是可以走向另外一條不同路的新希望. 故宮網站有故宮出版與圖像授權 等授權規章出來, 要用 祭紅霽青茶壺 喝茶的機會很高了, 當然還有那隻"墨玉貓"公仔.

B1紀念品區已經有不少複製品, 但很多是重新設計或材質不佳, 重新設計沒有不好, 但是把"翠玉白菜"設計成像卡通造型的"菜頭"我就沒有很喜歡, 也許我不夠年輕, 無法將卡通菜頭和翠玉白菜聯想在一起. 要列為可以收藏有文化品味的藝術品, 質地做工一定要講究, 和買一堆粗製濫造的紀念品的意義不同. 我在紀念品區逛了好一會兒, 買一個沒有手把的茶杯(它的圖樣類似古時候的衣飾紋路, 也有做成手提袋, 錢包化妝包, 手機袋等物品)和仿"嬰戲圖"的立體文鎮.

有一本" 新美學商機", 范子凡著, 談的是藝術授權(可複製藝術作品的權利). 書中提到在國外不論是卡通造型授權, 時尚授權, 運動授權, 娛樂授權, 商標授權還是藝術授權, 都已經行之有年, 所衍生的產品附加價值很可觀. 例如一組白色沒有圖樣的咖啡杯賣399元, 另一組印上名畫圖樣的咖啡杯賣799元, 這就是附加價值的產生, 賣的是美學和藝術生活的市場. 藝術授權是一種文化產業和文化輸出, 會著重於商業價值而非曲高和寡的藝術性. 書中還提到: 目前的高科技產業硬體發展已經飽和趨緩, 紛紛訴求提供更精緻豐富的軟體內容, 如手機要加值服務, 電腦要下載內容, 電視要頻道供應. 所以, 以內容和服務為其他產業提供附加價值的"內容創意產業"的需求會逐漸增加.

"當功能發展到極至時, 就是美學取勝"這說法可以在PC, NB或手機產品得到印證, 各家廠牌的硬體技術都達到差不多的高點時還能比什麼? 市面上的PC, NB要應付一般的上網, 遊戲和文書處理需求早已綽綽有餘, 能比的當然是設計, Apple就是最好的例子. 本土的華碩(ASUS)近年表現也不錯, 不斷追求不同造型和材質的突破(皮革, 法拉力跑車NB), 也不斷得獎. 對照曾風光一時的宏碁(Acer)是不是就能感覺出差異? 去年我也買一台ASUS W7 白色的NB, 評比幾款價格功能差不多的廠牌和機型後, 最後決定的關鍵因素是: 我喜歡W7的設計.

我的職業病又犯了! 又要轉回網頁設計的角度看. 網頁設計的工作也應該以創造附加價值看待, 除了為網站設計易讀易懂, 有清楚導覽機制的網頁外, 也要能合宜表現出網站的意涵與外觀, 增加客戶滿意度, 減少企畫網站和程式coding的時間等, 都是提升網頁設計附加價值的方式, 而不是用按件計酬(時)的方法計算(雖然這是目前普遍的情況). 網頁設計師價值的建立是在創造附加價值, 不在加工. 所以, 要以"設計師"自許的話, 請以此自勉吧!